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3)乳头状涎腺瘤(sialadenoma papilliferum)

肿瘤罕见,第一次由Abrams和Finck于1969年描述,约占良性涎腺肿瘤的0.6%~2.0%。多见于小涎腺,最常见于腭部,约占全部乳头状涎腺瘤的85%,其次为颊黏膜,还可见于上唇、磨牙后垫、咽腭弓,少见于大涎腺。临床表现为无痛、外生性生长的乳头状肿块,临床上常诊断为乳头状瘤。表面呈乳头状、疣状、有蒂的肿块。腔内见乳头状增生的上皮,乳头被覆2~3层细胞。随着肿瘤生长,表面黏膜上皮逐渐呈乳头状、疣状,其中心含纤维血管性结缔组织轴心,类似于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与其他类型的导管乳头状瘤相比较,本瘤稍易复发,复发 ......

——《口腔病理诊断》
书名:《口腔病理诊断》
栏目:口腔病理诊断 > 第四章 涎 腺 疾 病 > 第二节 涎 腺 肿 瘤 > 二、良性肿瘤 > 10. 导管乳头状瘤(ductal papillomas
作者:李铁军
参编:李江,陈新明,钟鸣,李翠英,王丽
页码:97-98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4-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