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病理学]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

生理情况下,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骨量发生着变化。生长发育期,骨量逐渐增加,30~40岁时骨量的积累达到一生中的最高,称为峰值骨量。40~50岁之后,骨量开始丢失。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一般而言,皮质骨在开始骨丢失的头几年内,每年丢失约为峰值骨量的0.3%~0.5%。女性骨丢失多于男性,而且松质骨丢失较早、较快,也较明显。松质骨表面吸收陷窝(b)骨形成期,形成的新骨量与吸收相当(c)形成新骨量多于吸收的量(d)形成的新骨少于吸收,为重建负衡。虽然降钙素参予钙平衡调节予以药物剂量的降钙素可降低骨转换,抑制 ......

——《医学老年学》
书名:《医学老年学》
栏目:医学老年学 > 第二十七章 骨与关节疾病 >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
作者:童坦君 张宗玉
参编:马渝根,王宜芝,王良绪,王孟薇,王海燕
页码:421-425
版本: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