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概述]二、历史与回顾

而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则在几千年前就有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记载,如所谓“脱疽”即是因下肢缺血导致肢端的坏死。而大动脉炎则是1908年由日本眼科医生Takayasu首先描述,当时主要描述的是头臂型大动脉炎的眼底表现,以后发现主动脉型大动脉炎导致的主动脉缩窄或闭塞也可导致肢体的缺血表现。此后发明的各种旋切导管如Simopson旋切导管、Kensey研磨器和Auth旋锉器等,以及新近出现的超声波消融装置均是将闭塞段的斑块或血栓打成极小的碎片或带出体外,从而达到再通血管的目的,但因其昂贵的价钱和较一般介入 ......

——《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书名:《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栏目: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 > 第一章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历史和现状 > 第一节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历史
作者:杨 牟 张小明
参编:杨牟,张小明,张居文,蒲增惠,李文波
页码:1-2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