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基本上是Ⅲ期的进展,伴存活区与坏死区之间沿整个反应带的继续修复和重建。反应带内骨吸收作用增加,累及软骨下骨。因此,不仅沿反应带的骨小梁结构因小梁骨吸收而削弱,而且软骨下骨板也有类似吸收、变薄。承重骨小梁减少,导致紧密邻接处骨小梁代偿性增强。这种反应类似各种溶骨性骨质缺损周围的骨质硬化改变,即非承重区周围存在承重结构的机制,并且主要累及板层骨。临床X线平片检查可见一透亮带(内部进行性纤维反应界面)勾勒出的密度明显增高区(骨坏死),继而被一条密度增高的肥大区(外部强化反应边缘)包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