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为离子通道阻滞剂,但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并未发现这些药物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另一方面,其致心律失常的作用也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在非结构性心脏疾病患者中的应用。通过研究房颤患者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可以帮助了解房颤发生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心脏电重构、收缩功能及结构重塑,这些进行性的改变与心脏的基因表达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很多研究均试图运用候选基因的办法来研究编码离子通道以及钙稳态相关蛋白,以解释电重塑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