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一、IFN 的研究简史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了IFN,研究者把灭活的流感病毒接种于鸡胚细胞内,结果发现这些细胞可以分泌一种可溶性物质来抑制和干扰流感病毒的复制,所以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干扰素。2004年发现在机体对dsRNA或RNA病毒的免疫应答中,细胞质内的解旋酶维A酸诱导基因1(RIG-1)和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可靶向触发IFN的产生机制。IFN是一组自然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外分泌蛋白(糖蛋白)。简要地说,IFN协助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 ......

——《丙型肝炎临床实践》
书名:《丙型肝炎临床实践》
栏目:丙型肝炎临床实践 > 丙型肝炎 临床实践 治 疗 篇 > 第十九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概论 > 第三节 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作者:江家骥
参编:程通,郑子峥,史维国,殷平,刘平果
页码:170-171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