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预防、预后]第二节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源性肝损害防治对策总则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重在早期预防,注意易发因素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危险因素阳性者一旦转氨酶轻度升高,继续原方案治疗的肝损害加重风险明显高于危险因素阴性者。对于有病毒性肝炎或治疗前肝功能已经异常者,采用对肝功能影响小的抗结核药物可能会防止严重肝损害的发生。避免选用利福平类等肝损害较重的抗结核药物,尽量选用对肝脏无毒性或毒性较小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链霉素、阿米卡星等)、乙胺丁醇、卷曲霉素、环丝氨酶、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同时加强护肝及免疫治疗,做到早期预防,降低药源性肝炎的发生率。10 ......

——《药源性肝肾损害及其防治对策》
书名:《药源性肝肾损害及其防治对策》
栏目:药源性肝肾损害及其防治对策 > 上篇 药源性肝损害及其防治对策 > 第六章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源性肝损害及其防治对策
作者:侯连兵 周静
参编:王成蹊,陈宜鸿,卞俊,苑振亭,马云
页码:98-102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