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还了解甚少,治疗心律失常通常是根据医生的经验,针对疾病或症状进行的。70年代末期心律失常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起搏器、体外除颤和药物(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丙比胺)。但是抗心律失常可选择的药物很少、疗效不佳,并且常出现严重并发症,药物抑制心律失常的机制也不清楚。判断药物疗效仅依据心律失常是否得到抑制或终止,很少有大型、对照的临床试验。1982年的研究提示在某些情况下,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有效。只有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和药物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