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气包括阴、阳、气血,故在疾病的过程中可出现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等不同情况。对于虚证的治疗,早在《黄帝内经》中,就确定了“虚则补之”的原则,后世医家又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扶正疗法,简称补法。根据上述认识,应根据虚证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治法:纯虚之证当以温补或清补法治之。虚实相兼之证,或先驱邪而后扶正,或先扶正而后驱邪,亦可采取攻补兼施法治之。常用补益扶正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芩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