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隋唐时代(公元589~907年)的医书中关于膏淋、热淋(乳糜尿)和象皮肿等的描述以及“小便白如米汁”、“癞疝重坠,囊大如斗”等丝虫病症状的历史资料记载,加之河南省居隋唐时代我国版图的中部区域,当时植被丰富、气候湿润适合蚊媒滋生。因此推测本病在我省流行的年代应在1000多年以前。按丝虫病流行程度分层法将丝虫病流行区划分为超高度、高度、中度和低度流行区:以县为单位人群微丝蚴检出率> 0%~为低度流行区、5%~为中度流行区、20%~为高度流行区,30%~为超高度流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