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一、黏结素‐受体黏附

近年来,人们在探讨细菌黏附机制时已集中于发挥具体作用的物质基础,即供体与受体的定性研究。细菌表面具有与黏附有关的蛋白样成分,这些成分能辨认和与宿主表面的受体相结合,细菌黏附是黏结素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结果。这些细菌表面与黏附有关的成分取名叫黏结素(adhesin)。这是由于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具有不同黏结素的缘故,变异链球菌JBP具有与唾液成分结合的黏结素,远缘链球菌6715没有。口腔细菌表面黏结素与获得性膜中受体的特异结合能较圆满地解释细菌对牙面的选择性黏附,即为什么一些细菌能黏附在牙齿表面,而另一些细 ......

——《实用龋病学》
书名:《实用龋病学》
栏目:实用龋病学 > 第六章 口腔微生物的黏附机制 > 第三节 细菌特异性黏附机制
作者:周学东 岳松龄
参编:
页码:117-11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9-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