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二、后天性骨梅毒

后天性骨梅毒其发病机制于接触感染后1~2个月发生螺旋体败血症,全身扩散,螺旋体进入骨膜深层血管,引起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并扩散到皮质骨哈氏管和骨髓,引起骨髓感染,骨皮质破坏,骨膜增生。因此,梅毒性骨髓炎、骨膜炎经常是混合存在的。后天性骨梅毒见于二期和三期梅毒患者。后天性骨梅毒(acquired syphilis of bone)早期最常见的是梅毒性骨膜炎,以胫骨、颅骨、肋骨、胸骨最常见。晚发后天性骨梅毒潜伏期可达十数年至数十年。后天性骨梅毒有时类似于硬化性骨髓炎,但后者常有炎症病史,疼痛较重,且骨硬化增生常 ......

——《小儿骨关节临床影像学》
书名:《小儿骨关节临床影像学》
栏目:小儿骨关节临床影像学 > 第十二章 骨关节感染性疾病 > 第六节骨关节 梅毒
作者:吴振华 张立军
参编:潘诗农,刘兆玉,王辉,王丰哲,王仁法
页码:38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0-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