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

对于CDAD的发病机制,存在二种看法。一种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在无腹泻的正常人及新生儿粪便及外环境中均能分离到,因此认为很可能是人肠道中正常菌群,因数量不多而不引起腹泻。另一种认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是一种肠道病原菌,是外源性的,与一般志贺菌、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一样,能引起轻重悬殊的临床表现:感染、无症状的定植(colonization)、腹泻直到严重的肠道病变。因而推测CDAD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患者住院,暴露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因医院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保存地),抗生素治疗后获得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具体发病机 ......

——《传染病讲座》
书名:《传染病讲座》
栏目:传染病讲座 > 第30 讲 感染性腹泻 > 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相关性腹泻
作者:罗端德
参编:易建华,于乐成,孔祥泉,王萍,王玉梅
页码:234-235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