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第十节 早产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和混合性出血。根据病因可分为缺氧性和产伤性,前者多见于早产儿,后者多见于足月儿和异常分娩(以臀位居多)新生儿。随着围产技术的改进以及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亦发生明显改变,由产伤所造成的致死性硬脑膜下出血减少,而早产儿,尤其是胎龄不足32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尚难确定出血部位、出血范围与高危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多数学者认为早产、宫内窘迫和窒息在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病机制中 ......

——《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
书名:《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
栏目: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 >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
作者:李文益 陈述枚
参编:方建培,杜敏联,谢衍铭,王清文,王智楠
页码:144-146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