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巨大Epsilon波

法国学者Fontaine于1977年观察并命名了Epsilon波,认为其发生机制是右室心肌病进行性进展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脂肪化组织包绕的岛样存活心肌细胞的传导延迟,延迟除极向量投影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之后ST段初始部位的低振幅的棘波、振荡波或平缓电位。1997年Fontaine报道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室速患者,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均存在以右室为主的心肌病变,并在此基础上,Fontaine提出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定义,即正常心肌组织逐渐被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所替代,病变 ......

——《中国心律学2011》
书名:《中国心律学2011》
栏目:中国心律学2011 > 第二篇 心电学进展
作者:郭继鸿 胡大一
参编:蒋文平,方祖祥,马长生,杨延宗,曹克将
页码:121-124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