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①肾小管基底膜缺陷导致顺应性增加。细胞外起支持作用的结缔组织基质中,某种蛋白质缺陷,故发生肾肝囊肿、结肠憩室、动脉瘤等。Na+‐K+‐ATP酶在上皮细胞位置倒错,正常位于基底部变异为顶部,导致液体反向转运。作者推测,ADPKD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因素,能增加尿酸在关节内存积、结晶:一种可能是结合型的尿酸减少导致较正常浓度低的尿酸亦可在关节液内沉积,而实验测得的尿酸结合于血清蛋白的量并无显著改变,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泌尿系结石》
书名:《泌尿系结石》
栏目:泌尿系结石 > 第五十一章 尿石症的遗传学因素 > 第三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
作者:叶章群 邓耀良 董 诚
参编:丁强,王少刚,王毅,邓耀良,白先忠
页码:722-724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0-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