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发病机制]三、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理机制〔25~30〕

脑血流持续减至约10ml(100g · min)以下,脑梗塞发生,即使血流恢复再通,功能也可能不恢复。脑缺血后发生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压迫周围微循环,使血流郁积,微血栓形成,更减少脑灌流,加重缺血。持续缺血后,血脑屏障的损坏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血浆成分进入脑细胞外间隙,此时白质比灰质更易受影响,血管性脑水肿的CT表现包括了特征性的低密度手指样突起,并可伴有特征性的肿块效应。尸检显示了几乎所有致死性脑卒中的脑水肿表现,而死前的头颅CT只显示出< 50%的急性脑卒中(致死性或非致死性)有脑水肿引起 ......

——《脑卒中》
书名:《脑卒中》
栏目:脑卒中 > 上篇 脑卒中的临床基础 > 第四章 危险因素、病因和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第六节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作者:黄如训 苏镇培
参编:王艺东,王庭槐,方燕南,邢诒刚,刘冰
页码:35-3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