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二)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又叫Wilson病,是由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血清中非结合铜含量增高,铜沉积于肝脏、基底节、角膜等部位,引起结节性肝硬化、基底节软化、角膜Kayser‐Fleischer色素环等。在成人期则以肌张力强直、震颤、动作减少等震颤麻痹综合征为常见,部分患者先有肝硬化的表现,而后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降低,24小时尿铜含量增高等,裂隙灯下于角膜内缘发现棕绿色色素环(K‐F环)也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二巯丁二钠(sodium dimercaptosuccinate)又名二巯琥珀酸钠,作用与二巯基丙醇相同,对肝豆状核变性有驱铜及减轻症状的效果。

……
——《内科疾病治疗处方及药理学注释》
书名:《内科疾病治疗处方及药理学注释》
栏目:内科疾病治疗处方及药理学注释 > 第8章 神经系统疾病 > 五、锥体外系疾病
作者:白元让 刘俊田 牛小麟 马爱群
参编:白元让,刘俊田,牛小麟,马爱群,马志义
页码:401-402
版本:1
出版时间:2002-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