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的主要代谢途径(其活性代谢产物为10,11‐环氧化物,CBZ‐E)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3/4 介导,次要代谢途径是细胞色素P450 2C8。在酶自身诱导情况下(环氧化途径,可能通过3A3/4 诱导),形成CBZ‐E 的三倍体,随后转变成缺乏药理活性的二醇二倍体,使得CBZ‐E 与卡马西平比值增加。其他代谢途径包括芳香环的羟基化(25%),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 1A2 酶介导,但不会同时诱导环氧化途径;此外,在尿苷二磷酸葡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下,葡糖苷酸与氨甲酰基侧链相结合(15%)。 在门诊患者中,卡马西平的滴定应更加缓慢,起始剂量200mg/d,顿服或分两次服用,逐渐增加剂量至600~1600mg/d(每4~7天增加200mg/d)。在伴有明显抑郁、焦虑或躯体关注而没有躁狂的患者中,卡马西平的起始剂量最好用低剂量100mg/d,睡前服用,剂量滴定应更加缓慢。治疗1月后,一旦卡马西平的自身诱导代谢开始,血清药物浓度会下降,患者也逐渐适应,开始耐受像镇静等药物不良反应。 因为卡马西平的药物剂量及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与控制精神症状的疗效无明显相关性,一般会同时监测不良反应和疗效,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逐渐地增加卡马西平的剂量,直到发挥充分的疗效、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血药浓度超过12μg/ml。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可以作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监测指标,在急性躁狂发作的患者中,卡马西平的剂量和血药浓度通常会较高;相反,在急性抑郁、预防性治疗或辅助治疗的患者中,其剂量及血药浓度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