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在急性脑血管病中,是危害最严重的疾患,由于病因、发病及病理机制、临床等复杂多样,备受各方关注。至今,国内外的疾病分类将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然而,临床和尸解研究均发现:在一次脑卒中期间,患者的脑部可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出血和缺血,而形成两种性质病变共存的状态,客观上证实了我们称为混合性脑卒中的存在。这类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势必与单纯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有所不同,因而有必要将其单列一类,予以重视和研究。由于混合性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方面均有特殊性,因此,极有必要把它作为一种单独的脑卒中类型加以研究。;高血压是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极重要病因。我们报告的4例脑出血与梗死并存的患者,有15~30年的原发性高血压史,眼底有明显的动脉硬化征象,提示混合性脑卒中的病因很可能是高血压所致的脑动脉硬化。随后,从155例脑卒中死亡的尸解材料中,发现混合性脑卒中18例,其心、肾均有典型的高血压改变,脑内细小动脉呈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即透明变性和纤维性坏死,并有微动脉瘤形成。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发现,经影像学证实为混合性脑卒中的14例患者均有原发性高血压史。临床上观察到,用降压药物急速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血压后,继而发生脑梗死,充分说明血压波动作为发病条件之一,在决定发生何种性质的脑卒中时起着重要作用。;混合性脑卒中患者多有长期原发性高血压史,起病突然,急速出现局灶性脑损害征象,多呈完全性卒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卒中灶的部位、大小等,也可像动物实验有大梗死‐小出血、大出血‐小梗死、大梗死‐大出血、小出血‐小梗死等类型。可以认为,混合性脑卒中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卒中类型。由于该类脑卒中患者多有意识障碍,部分小病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又往往被掩盖,因此,当经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有双侧或多灶性脑损害表现,又不能用一种性质的病变来解释时,应尽早作颅脑CT或MRI检查。相隔多日尤其是数周后发生的脑出血和脑梗死,则不属混合性脑卒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脑卒中的治疗有相当明显的进步。纵观脑卒中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实际,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至今的现状是在认识的理念上未能完全一致,而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评价存在较大差异。企图用一种治疗模式或方法来治疗所有的脑梗死或出血,是不合客观实际的,治疗上必须要求有多种不同的方案,因此,及时的针对性强的个体化原则成为最重要的依据。混合性脑卒中的提出,已引起国内外同道的广泛重视,对整个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