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2年Delay应用氯丙嗪治疗精神病人获得成功,从此开辟了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新纪元。至60年代,相继合成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药物,并对抗精神病药作用机制进行广泛研究,形成第一代(典型、传统、经典)抗精神病药。随着精神药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促进了临床治疗,也有力地推动了精神病的发病机制、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提出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多巴胺假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是由于中枢多巴胺活动过度所致。典型抗精神病药减弱多巴胺中脑‐边缘通路的过度活动,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药物对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的阻断引起锥体外系反应(EPS),对结节‐漏斗通路多巴胺受体的拮抗而影响催乳素的分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