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生理学]三、受体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图1‐2‐15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E)对药物浓度([D])的关系(引自Korolkovas A﹒,1970,修改) 图1‐2‐16 酶反应速率(V)对底物浓度([S])的关系(引自Korolkovas A﹒,1970,修改) 按照占领假说,反应的大效应取决于被占领的受体数量,由于激动剂对受体的亲和力不完全相同,因而要使受体达到同等程度的占领就需要不同的剂量才能出现相同的反应。同样与同一受体部位具有相等亲和力的不同配基,如果所用浓度相同,按照占领学说,产生的效应也应相同,但事实上却有的相同,有的却不同,甚至表现出拮抗作用。为此,Ariens 和Stephenson 对占领学说提出了一些修正,他们提出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不仅与它们对受体的亲和力有关,还与Ariens 提出的内在活性有关,只有配体具有内在活性,才能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生物效应,这种内在活性,Ste phenson 又称其为效能(potent)。 该公式中E D为药物产生的效应,而α的范围在0~1 之间,如果α=1,则药物完全为激动剂,当α=0时,药物为部分激动剂。阻断剂虽然也能占领受体,并可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但是由于阻断剂缺乏内在活性而不产生生物效应,完全激动剂不仅亲和力高而且具有很高的内在活性,可以产生生物效应。如以生物效应与药物浓度的对数作图,可得S 型曲线,如一组药物所得的曲线有相同高度,则认为具有相等的内在活性。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体内受体的总数往往超过产生最大效应所需的数目,多余的受体就成为空闲受体(spare receptor),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一篇 精神药理学基础 >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递质、受体和受体药理学 > 第二节 受体和受体药理学
作者:江开达
参编:江开达,李晓白,司天梅,崔东红,方贻儒
页码:28-30
版本:1
出版时间:2007-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