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Fletcher倡导并进行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但由于未能很好利用挽救心肌的那段短暂时间窗口(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小时以内),而是溶栓开始时间太晚(到症状发作后72小时),故导致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不佳,并认为栓塞性冠状动脉阻塞不是AMI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70年代后期,通过大量临床和病理解剖资料又认识到80%以上的AMI系由相关的冠状动脉阻塞而引起,AMI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狭窄并不太严重的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溃破或破裂之处形成血栓,故又重新燃起了溶栓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