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 的释放是一种量子释放,胞裂外排(exocytosis)是主要的释放机制: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Ca 2+进入细胞内,促进囊泡附着于细胞膜,并使两层膜融合,继而在细胞膜上形成小孔。突触间隙或血液中的CAs 可以被突触前的神经组织摄取(称为第一类摄取,u 1),也可以被突触后膜和非神经组织摄取(称为第二类摄取,u 2)。u 2的摄取必须达到较高浓度时才有较多摄取,亲和力较低,选择性差。一般来讲,神经末梢的CAs 主要是u 1类摄取方式,突触间隙的CAs 先通过细胞膜进入胞浆(膜摄取,u m),这个过程需要被称为“膜泵” 的Na+‐K+‐ATP 系统提供能量;第二步再由胞浆进入囊泡(囊泡摄取,u g),这个过程需要Mg 2+‐ATP 酶系统提供能量。 酶解失活(图1‐2‐5):NE 释放后,生理作用的消失主要由于再摄取过程,最终失活主要靠酶解失活,主要有两种酶: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移位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MAO‐A 主要存在于交感神经末梢,作用于NE 和5‐HT;而MAO‐B 主要存在于松果体等组织,主要作用于苯乙胺。因此,神经末梢突触间隙CAs 类递质的主要失活过程为:首先大部分递质被突触前膜再摄取,进入胞浆后立即与线粒体膜表面的MAO 相遇,经MAO 代谢,然后经COMT 代谢,生成最终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血液中的CAs 则先经COMT 代谢,然后经MAO 代谢,生成最终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