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下半年,阿立哌唑和伊潘立酮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舒必利和氨磺必利虽未在美国上市,但已广泛应用于欧洲及其他国家,舍吲哚处于重新鉴定过程中,其他大多数都已获美国FDA 批准上市,这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代表了过去40年中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所取得的成就,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的风险‐效益分析证明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优点,至少与典型抗精神病药同样有效,但EPSs 明显减少或减轻,增加了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和减少可能的复发。至少有2 项大样本的双盲对照试验认为,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时在高剂量时(12.5~17.5mg/d)的总体疗效优于氟哌啶醇,对阴性症状的疗效比氟哌啶醇更有效,而EPSs,特别是急性肌紧张显著少于氟哌啶醇,另1 项使用三种固定剂量(5、10 或15 mg/d±2.5mg/d)的临床试验发现,奥氮平与氟哌啶醇(15 mg/d±5mg/d)疗效相近(PANSS、BPRS 和CGI 评分)。 Geddes(2000)进行的Meta 分析共收集52 项比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包括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舍吲哚和氨磺必利在内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典型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或氯丙嗪)比较,在总体疗效和耐受性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前提是治疗剂量必须适宜,例如,氟哌啶醇如果≤12mg/d时的治疗脱落率和疗效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并无显著差异,提示我们在评价两者间相对有效性和耐受性时应充分考虑到药物剂量这一因素。 最近,Conley 等(2001)比较利培酮(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