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通过一个疗程的ECT 后,抽搐阈值会有所提高,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会相应减少,而抽搐阈值的高低与临床疗效有关,抗抽搐假说也获得实验的支持。当然,还有的解释认为,ECT 最基本的治疗作用是ECT 引发抽搐时,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物质释放,降低了大脑的兴奋性,然后使抽搐终止(McDonald)。 ECT 可改变体内某些很重要的物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临床发现许多抗抽搐药(如巴比妥类、苯二氮类、噻加宾,氨己烯酸)的药理作用与脑内的GABA 含量的调控有关。电抽搐发生后,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部分区域的GABA 的数量增加,但在重复给予电刺激后会引起某些区域强烈的抑制,也进一步证实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抑制性GABA B受体,使其功能明显增加,而GABA A受体是突触后受体(氯离子通道),它的变化尚未确定。 令人感兴趣的是,对啮齿类动物重复给予电抽搐刺激,会引起抗抽搐物质释放增加并进入脑脊液中,这种抗抽搐物质可通过提取已发生抽搐动物的脑脊液,然后注射到另一抽搐发生的动物脑室中,可产生抗抽搐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反复地使实验动物发生抽搐后,δ吗啡的结合点作用可上调(D‐丙氨酸D‐亮氨酸脑啡呔,DADLE),从而推测在人体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变化,但研究资料显示,在人体中,吗啡受体的拮抗剂并不能延长ECT 引发的抽搐持续时间。因此,在ECT 治疗时同时给予茶碱会延长抽搐时间,甚至会引发癫痫持续状态。研究还发现,在ECT 进行中,腺嘌呤的释放和某些腺嘌呤受体的敏感性增强,使抽搐持续时间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