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氮平的主要药理作用特点为D 1、5‐HT 2受体的阻滞作用明显大于D 2受体的阻断,同时有较强的D 3、D 4、5‐HT 2A、5‐HT 2C受体拮抗作用和抗胆碱能及抗肾上腺素能作用。相对特异性地对中脑边缘DA 系统作用较显著,而对黑质‐纹状体的作用相对较弱。 氯氮平的低EPSs 发生率主要是由于其在治疗剂量时D 2受体的占有率较低,仅为20%~67%,PET 研究证实,当D 2受体的占有率达到80%时EPSs 明显增多,因此,氯氮平较少引起EPSs,其治疗效应更多地与其他多种受体的作用相关,包括5‐HT 2A、1C、NE、胆碱能和谷氨酸能NMDA 等受体调节(Miller 1996),黑质‐纹状体的5‐HT 阻断可调节DA 神经元而减少EPSs 的发生。此外,另一理论假设认为,氯氮平及其他SGA 类药物如喹硫平与D 2受体结合后具有快速解离的特点(Seeman2002,kapur2001)。短期使用氯氮平后,DA 的释放增多,但反复用药后,因产生去极化阻滞,而引起DA 神经元失活。氯氮平通常只引起边缘叶和皮层DA 细胞失活(去极化阻滞),表明对中脑边缘系统特别是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具有相对的选择性,这也可以解释氯氮平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而很少出现EPSs(Chiodo and Bunney 1983)。 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研究包括条件化反应的潜伏抑制(latent inhibition of the con ditioned response)、前脉冲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