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1963年Carlsson和Lindqvist在应用氯丙嗪或氟哌啶醇的动物实验中发现,脑中DA代谢物高香草酸(HVA)增多,他们推测HVA增高是因为药物阻断DA受体,通过反馈机制导致DA释放和更新升高。1975年Seeman和Snyder等进一步发现,典型抗精神病药体外D2受体亲和力和体内抗精神病作用高度相关,从而确认抗精神病作用机制是D2受体阻滞。由此提出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药理学有三个共性,即药物的抗精神病作用、锥体外系反应(EPS)和DA受体阻滞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药物阻断中枢D2受体。氯氮平被认为是非典型药的代表,它是弱D2受体拮抗剂,对5‐HT2受体有较高亲和力,同时与H1受体、M受体、α 1‐肾上腺素能受体广泛的结合。

……
——《精神病学》
书名:《精神病学》
栏目:精神病学 > 第四十四章 精神药物治疗 > 第三节 抗精神病药
作者:沈 渔
参编:于欣,王祖,刘协和,李从培,杨德森
页码:841
版本:5
出版时间:2008-1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