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严重的精神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因症状持续,起病于青壮年而导致较高的患病率和严重的功能损害,常危及家庭和社会,直到1952年临床实践中发现氯丙嗪具有抗精神病疗效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才开始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的现代治疗,在以后的30 多年间,氯丙嗪、氟哌啶醇等一直应用于临床,并称之为“经典抗精神病药(classic antipsychotics)”,其主要作用机制与阻断中枢多巴胺D 2受体有关,但因疗效谱性的局限和各种突出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 sy mptoms,EPSs)导致患者持续的功能损害、病耻感和治疗依从性差而复发及反复住院,EPSs 的罹患率高达60%,包括帕金森症、急性肌紧张、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同时还发现,经有效治疗后减少经典抗精神病药剂量可减少EPSs 发生,但疗效也随之减弱,复发率增加,而且,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主要限于阳性症状,至少50%的患者在治疗情况下仍持续存在各种精神症状和功能缺陷,至少2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剂量的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时仍出现复发,以致反复住院,社会医疗资源负担加重和患者预后不良。 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原形药物——氯氮平应用于临床实践后,发现其具有突出的抗精神病作用,同时几乎不引起EPSs,研究还发现,氯氮平对中枢多巴胺D 2受体的阻断作用较弱,更主要是通过阻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受体(NE)和调节谷氨酸受体等多种受体而起作用,于是提出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typ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