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纳米粒体内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有可能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中浓度较高,而血药浓度可能较低,而传统的房室药动学模型只从血浓度来评价药物的体内过程,因此可能会出现偏差。此时用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等来描述纳米粒制剂给药后药物的体内过程则可能是更合理的。到目前为止,虽然纳米粒药物动力学研究有较多报道,但几乎都是用传统的药物动力学方法来进行评价的。柔红霉素长循环纳米脂质体表面的PEG长链在载体表面形成空间位阻和亲水保护层,阻止MPS对其的识别和摄取,因此给大鼠静脉注射后,t1/2(α)和AUC分别是普通注射剂的17.6倍和96倍,明显延长血液循环时间,使柔红霉素能更多地到达靶部位[ 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