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概述]3﹒磺胺类药物发展的第二阶段

40年代初期,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发现与临床应用后,由于磺胺类药物在抗菌强度及抗菌谱方面都比抗生素差,因而在1951年至1955年间,世界范围内磺胺药的研究和应用曾一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重复感染和耐药性问题,而磺胺类药物则由于疗效确切、性质稳定、服用方便等优点,重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1955年以后开始了磺胺类药物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寻找长效的磺胺类药物。另一方面大多数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类似,无显著性差异,使得磺胺类药物在生产量、产值、品种方面有较大的下降。目前仍在临床上应用的仅磺胺醋酰、磺胺嘧啶、磺胺甲唑等几个品种。

……
——《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书名:《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栏目:药物化学——回顾与发展 > 第三章 20世纪各类主要药物 > 第一节 抗感染药物 > 一、合成抗菌药物 > (一)磺胺类抗菌药
作者:彭司勋
参编:尤启冬,张奕华,姚其正,黄文龙,彭司勋
页码:121-123
版本:1
出版时间:2002-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