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肠埃希菌是肠道正常菌群,但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类肠道感染,称之为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该病的发生与食入致腹泻性肠埃希菌污染的食物和水源有关,属于外源性感染。致腹泻性大肠
1答:以往认为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三:①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编码基因突变致使作用靶位(GyrA和ParC)改变;②外膜孔蛋白(OmpF和OmpC)缺失造成外膜通透性降低;③细菌主动外
2答:近年来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之一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自1990年到2006年间普遍呈明显增高趋势。其中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已超过了
3氟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它可以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和(或)拓扑异构酶Ⅳ,从而造成酶-DNA复合物的形成障碍,从而抑制细菌DNA合成,起快速杀菌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在国内
4一旦发现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是否应该报告对所有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耐药?为什么?答:是。目前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均应视为
5答:高产青霉素酶的大肠埃希菌具有对阿莫西林耐药,对阿莫西林+棒酸和一代头孢菌素中度耐药,但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仍然保持活性的特点。因此,可以用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6答:对肺炎克雷伯菌最敏感的药物也是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但环丙沙星对其的敏感性为52%,远高于大肠埃希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大肠埃希菌基本一致。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也是
7答:首选: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苷类(参考药敏试验可以单用)。替代:氟喹诺酮类、氨曲南、亚胺培南、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8答:2005年,Ling Ma在细菌耐药监测中发现一株大肠埃希菌具有特殊的耐药表型,该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但对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和头孢唑林耐药。分子生
9答:按照CLSI M100-S19以前要求,需将ESBL阳性菌株和阴性菌株分开统计其耐药率。其中ESBL阳性大肠埃希菌统计条件为,细菌:大肠埃希菌;菌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包括),如图A所示
10答:爱德华菌与大肠埃希菌的鉴别可用H2S、乳糖、甘露醇、山梨醇、木糖、醋酸盐试验,大肠埃希菌对上述试验的应是除H2S阴性外其他试验均阳性,而爱德华菌除H2S阳性外其他试验均阴
11答:对于肠道外感染,如血液、脑脊液、胸水等无菌体液中分离鉴定出大肠埃希菌可诊断为菌血症和其他感染;尿液标本细菌计数> 105CFU/ml可诊断为尿路感染;痰液标本分离出大肠埃希菌,
12答:EHEC的血清型大于50种,最具代表性的是O157∶H7。在北美许多地区,O157∶H7占肠道分离病原的第二位或第三位(多于志贺菌和耶尔森菌),是血便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病原菌,分离率占血便
13答: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ETEC、EPEC、EIEC、EHE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与肠道外大肠埃希菌相似,但分别具有特殊的血清型、肠毒素或毒力因子。因此,必须通过不同的方式鉴定种、型。①ET
14答:大肠埃希菌因发酵乳糖产酸,在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上产生紫黑色菌落,在麦康凯(MAC)上为红色菌落。典型生化反应特征为氧化酶阴性,发酵乳糖、葡萄糖产酸产气,一般不产生H2S(产生H2S者
15答:不活泼性大肠埃希菌(通常无动力)和志贺菌的生物学特性十分相似,在常规工作中二者不易鉴别,可用血清分型法鉴别。但血清学反应有交叉凝集时可采用枸橼酸盐(克里斯顿法)鉴别二者。
16答:将采集的血液标本(胸水、腹水、脑脊液标本如无明显混浊时)接种肉汤增菌(可用自动化血液培养仪专用的培养基在仪器中增菌),其他标本可离心后或直接划线接种EMB平板,如当地流行O11
18答:典型菌落在伊红美蓝(EMB)平板上呈扁平、粉红色有金属光泽;在麦康凯(MacConkey)平板上菌落呈粉红色或红色;在HE琼脂上会受中度抑制,若有生长,菌落呈橘红色或橙红色;在XLD平板上呈不
19答: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亦称为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分为五组。①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急性腹泻和旅游者腹泻的常见致病菌。由食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