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临床表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系指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障碍,临床上少见,大多发病于小儿和青年期,有家族史,除极少数外,多数健康状况良好,参见表18‐3‐3。血清胆红素常在6~20mg/dl,禁食、感染、酸血症、代谢紊乱等可诱发或加重,胆红素升高明显时可有核黄疸发生。非结合胆红素仍可经OATP介导进入肝细胞,并可在酯化过程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被运输,但由于其在毛细胆管面肝细胞膜上的排泄受到影响而诱发黄疸。BSP排泄试验明显异常, 45分钟时BSP滞留量多在10%以上,60~100分钟时滞留量更大(第二次上 ......

——《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书名:《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栏目:实用内科学(上、下册) > 第十八篇 消化系统疾病 > 第三章 消化系统主要症状和体征 > 第二节 黄疸 > 三、黄疸的发生机制和特征
作者:陈灏珠 林果为
参编:戴自英,廖履坦,杨秉辉,翁心华,潘孝彰(常务)
页码:1941-1942
版本:13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