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文献资料](二)背阔肌移位代肱二头肌( latissimus doris muscle transfer for biceps muscle)

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首先由Schottstaedt ( 1955年)和Hovnanian ( 1956年)提出。背阔肌肌力强大,血管神经蒂粗大、恒定且易于显露和保护,切口隐蔽,故为屈肘功能重建中首选的肌肉动力来源。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通常采用双极移位法,即将背阔肌游离后,其起点固定于肱二头肌止点的肌腱上,其止点缝于喙突下肱二头肌短头的起点处。3 .于腋部做横切口,于肱二头肌中央做纵切口,至肘部做弯向桡侧的横切口,以显露肱二头肌。术后8周去除颈腕吊带,锻炼肘关节的屈、伸功能,并辅助物理治疗。 ......

——《外固定与上肢重建》
书名:《外固定与上肢重建》
栏目:外固定与上肢重建 > 第七章 上肢动力重建 > 第二节 迟缓型畸形矫正与重建 > 二、肱二头肌瘫痪重建
作者:秦泗河 范存义 张 群
参编:田 文,彭爱民,焦绍锋,潘 奇,孙 琳
页码:428-430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