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文献资料]一、脑电生理

其中第Ⅱ层外颗粒层(小锥体细胞层)、第Ⅲ层锥体细胞层(主要皮质细胞)和第V层大锥体细胞层内含锥体细胞最多,有较长的树突达皮质表面,是形成脑波的主要神经元。深层的大锥体细胞更重要,因为破坏脑皮质表面后,脑波活动仍可存在。突触末端释放神经介质如乙酰胆碱(Ach)或γ‐氨基丁酸(GABA),引起突触膜通透性的改变,导致膜的去极化(兴奋)或超极化(抑制),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因此一般认为快波是新皮质处在特殊紧张活动状态时的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波是皮质处在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脑 ......

——《简明麻醉学》
书名:《简明麻醉学》
栏目:简明麻醉学 > 第三篇 临床监测技术 > 第二十章 神经系统监测 > 第二节 脑 电 图
作者:艾登斌
参编:
页码:161-164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