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Raesler报道了62例房间隔缺损(ASD)的尸检资料,其中仅有1例是在生前确诊。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有了心导管检查,人们才可以确诊房间隔缺损。1953年Lewis和Taufic用体表降温、阻断腔静脉的方法,首次成功地心内直视修补房间隔缺损。1976年,King和Miler首先采用双伞封堵装置经导管关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获得成功,开辟了房间隔缺损治疗的新途径。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开始应用于临床,并于2001年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才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