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后期大约20年的时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遵循经验医学模式。60~70年代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相对很少,并且医生评价药物疗效的标准主要为替代指标,例如治疗心力衰竭时,洋地黄的强心作用,利尿剂减轻肺循环与体循环瘀血水肿的作用等。之后,当血管扩张剂用于心力衰竭治疗时,当时的热门话题为如何减轻前负荷和后负荷,或同时减轻前后负荷。例如,当时北大医院心内科的诊疗常规中有“心痛定”(硝苯地平)可减轻心脏后负荷,并推荐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临床上存在的问题极多,临床试验耗时、耗资,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一回答,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