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流行病学]第二节 流行过程

猩红热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其他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扁桃体炎、中耳炎、丹毒等)的患者也可作为传染源,但传染性较弱。病人在潜伏期末鼻咽部即可查到大量链球菌,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恢复期传染性消失。1937年,德国某城市1周内发现225例猩红热患者,经调查发现病例分布与送牛奶路线相吻合,最后在送奶工人中发现合并中耳炎的猩红热患者。另外,近年来轻型猩红热较多,早期应用抗生素使病后抗菌免疫不充分,也可导致猩红热的再次感染。图39-3中国2004 — 2008年不同年龄段猩红热报 ......

——《流行病学.第2卷》
书名:《流行病学.第2卷》
栏目:流行病学.第2卷 > 第三十九章 猩 红 热
作者:曹务春
参编:于光前,马麦卷,马福宝,王永,王勇
页码:512-514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9-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