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几个科学家向细胞注入突变的单纯疱疹病毒基因,结果发现这一细胞系对后继感染有抗性。后来,把同一突变基因插入小鼠基因组,结果小鼠同样对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有抗性。这个基因就是VP16,它编码一种有强烈转录激活作用的病毒外壳蛋白。而VP16基因的突变是一种“负显性(dominant negative)”表型:突变蛋白会干扰正常VP16蛋白的功能。虽然负显性突变在遗传学中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把负显性突变蛋白用于变化动物免受病毒感染却是一个全新的想法。通过重组逆转录病毒把RevM10突变体整合入人C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