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病理生理]五、病理生理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体骨量的变化规律是:自出生后随着生长和发育骨量不断积累,并逐渐在青壮年期(大约30 ~ 40岁)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值,即峰值骨量。一般女性自绝经开始,男性从50岁以后,出现骨转换失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趋于下降。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女性骨质疏松不仅比男性出现的早,而且骨量减少速度也快。本病的发生一般认为与下列诸因素有关:遗传。过度骨重建与骨重建中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失衡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机制。 ......

——《中华老年医学》
书名:《中华老年医学》
栏目:中华老年医学 > 第三部分 常见老年疾病和病变 > 第三十五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 第六节 骨质疏松症
作者:李小鹰
参编:陈可冀,程蕴林,陆惠华,陶国枢,蹇在金
页码:378-37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