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二、白点状视网膜变性

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由Mooren在1882年首先提出,用以描述一种眼底以大量白点分布为特征的病变。1910年Lauber将这一病变分为稳定性和进行性两种,并以“眼底白点病”命名稳定的病变类型,而进行性病变则继续使用“白点状视网膜变性”一词。本病为一种眼底伴有白点的遗传性营养不良,除散发病例外,本病可以出现于一家族同代或不同代的数个成员,亦见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家族。偶见患者眼底兼有原发性色素变性及白点变性的特点,且在罕见病例中双眼分患此二病。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本病迄今尚无有效疗法。 ......

——《小儿眼科学》
书名:《小儿眼科学》
栏目:小儿眼科学 > 【第十一章】小儿视网膜病 > 第七节 发病于小儿的视网膜变性
作者:阎洪禄 高建鲁
参编:王传富,于秀敏,王冠琦,于秀敏,于海涛
页码:251-252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