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速览]一、小螺菌鼠咬热

1916年日本二木等人,从患者皮肤硬结和局部淋巴结穿刺液中分离到鼠咬热螺旋体,现通称为小螺菌。此菌革兰染色阴性,长3~5 μ m,宽0.2μ m,有2~5个规则螺旋,暗视野显微镜下循长轴旋转运动,但并无螺旋体应有的轴丝,而代以两端束状鞭毛。本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把含有菌体的血液、渗出液、淋巴组织接种到实验小白鼠、豚鼠腹腔内,经1~3周后即可在腹水和血液等处找到小螺菌。需要说明的是感染鼠的唾液中并无小螺菌,人被鼠咬时,小螺菌经鼠泪管流入口腔,后经鼠咬伤口侵入人体。小螺菌鼠咬热的潜伏期为2周左右,偶达 ......

——《感染病学》
书名:《感染病学》
栏目:感染病学 >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感染 > 第十二章 非性病螺旋体感染 > 第三节 鼠 咬 热
作者:斯崇文 贾辅忠 李家泰
参编:王勤环,王端礼,刘玉村,刘克洲,庄辉
页码:691-692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