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专著速查系统

[生理学]【典型BrugadaECG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形成机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利用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研究表明,1相期末增强的外向钾电流I to,使右室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1相期末至2相前的切迹加深,从而产生明显J波或BrS特征性ST段抬高。在较大的哺乳动物中,瞬时外向钾电流(I to)介导的尖峰样动作电位形态(也称为顿挫),只存在于心室外膜而非内膜,因此产生跨膜电压梯度,在体表ECG上表现为J波。病理状态下右室动作电位切迹加深,导致跨膜电压梯度增加,J波和J点的抬高更明显。更深的切迹可能会伴随着心外膜动作电位的延长,从而使复极方向由右室内膜转向右室外膜,就 ......

——《遗传性心律失常》
书名:《遗传性心律失常》
栏目:遗传性心律失常 > 第二篇 各 论 > 第一章 单基因遗传性心律失常 > 第三节 Brugada综合征
作者:浦介麟 张开滋 李翠兰 洪 葵
参编:崔长琮,刘文玲,田小利,陈义汉,杨宝峰
页码:188-189
版本:1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2-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