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抗焦虑药的代表药物是甲丙氨酯(mepr obamate,眠尔通),由于其耐受性差和严重的戒断症状,至20 世纪70年代被第二代抗焦虑药苯二氮类(benzodiazepines,BDZs)所取代,成为目前常用的抗焦虑药。为了克服BDZs 的缺点,近年来研发成第三代抗焦虑药,这类药物主要是选择性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的5‐羟色胺1A(5‐HT 1A)受体,主要为5‐HT 受体的激动剂,也被称为5‐HT 能抗焦虑药。为了寻找新的精神抑制药物,于1968年研究合成,在化学结构上,丁螺环酮不同于以往任何的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而与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相似。丁螺环酮在大鼠实验中能阻断条件化逃避反应,不引起动物强直性体位,另一方面,它可逆转精神抑制药引起的强直性体位。丁螺环酮的出现,如同氯氮平一样,是一种较少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精神药物。在Ⅱ期临床研究中,有10例处于复发状态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纳入研究,结果发现,丁螺环酮即使在最大平均剂量1470mg/d 时,也很少出现有效的治疗作用。在这些实验中,丁螺环酮并没有出现镇静、催眠或抗惊厥作用。在一系列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丁螺环酮与各种苯二氮类药物和安慰剂进行比较,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而且没有任何精神抑制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成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