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第二节 抗丝虫病药

我国流行的丝虫病来源于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该病的发病与病变主要由成虫引起,感染期幼虫亦起一定作用,与血中微丝蚴关系不大。在幼虫进入机体发育为成虫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代谢产物以幼虫蜕皮液、虫体子宫内排泄物以及死虫的裂解物均可引起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及全身过敏反应,故患病早期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丝虫热等。为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有效抗丝虫病药,它兼有杀微丝蚴和成虫的作用,为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乙胺嗪主要是影响了敏感丝虫的微丝蚴,用药后,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微丝蚴迅速从血液中减少或消失。在体外,乙胺嗪基本无活性,对微丝蚴和成虫并无毒杀作用,但在体内迅速产生活性。

……
——《新编医用护理药理学》
书名:《新编医用护理药理学》
栏目:新编医用护理药理学 > 第四十七章 抗血吸虫病和抗丝虫病药
作者:张洪泉
参编:
页码:379-380
版本:1
出版时间:2008-09-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