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5﹒剂量‐疗效反应关系

但一些设计良好的双盲对照试验结果并未证明这种高剂量方法与常规治疗在疗效发生和疗效反应方面有任何优越性,同时反而导致更多的EPSs 发生,因此,这种快速神经阻滞方法作为治疗方法已不再提倡。通常认为相当于氯丙嗪300~1000mg/d 时的治疗剂量可能产生最佳的治疗反应,超出这一剂量并不能达到更快的控制或更好的改善,反之,低于这一剂量对许多患者无效。一些剂量对照研究的结果也并不支持高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作为常规使用方法,如接受>2000mg/d 氯丙嗪或>40mg/d 的氟哌啶醇时,改善率和改善程度并不比中等剂量时显著,反而更多的出现神经系统副反应,如静坐不能和运动障碍,甚至引起患者不适感加重和治疗结果的恶化。采用神经影像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如何掌握急性精神分裂症治疗时抗精神病药剂量的新的指导意见,如PET 研究发现,低剂量氟哌啶醇(2mg/d)时即可产生较高水平的纹状体D 2受体的占有(达53%~74%),同时,临床症状也能有实际的改善,并认为经典抗精神病药在较低剂量时即有效,特别是对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Kapur 2000﹒)。 (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有效剂量:虽然临床试验的资料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效而且比经典抗精神病药所致的EPSs 要少,但最佳有效剂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利培酮刚进入临床使用时,以那些固定剂量临床试验为基础,特别是来自北美的资料推荐治疗剂量为6mg/d,当时认为该剂量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和相似于安慰剂的EPSs 发生率,但是,Kaspar(1998)对所有利培酮上市研究和临床试验资料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四篇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学 >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药物治疗 > 三、临床治疗策略与实际问题的处理
作者:江开达
参编:江开达,李晓白,司天梅,崔东红,方贻儒
页码:681-682
版本:1
出版时间:2007-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