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医学用药书籍速查系统

[治疗]七、抗精神病药的研究新方向与可能的新方法

背外侧纹状体的c‐fos 诱导提示药物对背外侧纹状体脑区的受体发挥作用,临床上可能发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前额皮层和伏隔核的c‐f os 诱导提示抗精神病药的选择性作用于前额皮层和伏隔核的神经递质受体,可能与抗精神病作用有关,主要治疗阴性症状。如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主要是拮抗D 2受体作用,可以诱导背外侧纹状体和伏隔核的c‐fos,而氯氮平选择性作用于前额内侧皮质、外侧隔核等,诱导前额内侧皮质、外侧隔核、Calleja 岛(D 3受体阻断)、伏隔核的c‐f os,但不诱导背外侧纹状体的c‐f os。利培酮和奥氮平的作用类似于氯氮平,利培酮对D 2受体的作用比氯氮平强,强烈诱导前额背外侧皮质、伏隔核和前额内侧皮质的c‐fos。奥氮平对背外侧纹状体的c‐fos 有一些诱导作用,所以在常规剂量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很小。氯氮平、利培酮和奥氮平可以诱导某些脑区的c‐f os,而氟哌啶醇对这些脑区的c‐f os 无诱导作用,提示这些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中枢脑区的作用部位具有选择性,可能与药物对阴性症状的疗效有关。舍吲哚虽然在临床上有效,但是它不诱导背外侧纹状体的c‐fos,对伏隔核c‐fos 诱导作用小,对前额内侧皮质的c‐fos 只有微弱的诱导作用。喹硫平对边缘系统和腹侧纹状体的c‐f os 也有诱导作用,但是对运动脑区的c‐f os 没有影响。

……
——《精神药理学》
书名:《精神药理学》
栏目:精神药理学 >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 > 第一章 抗精神病药 > 第四节 正在研发中的新型代表药物
作者:江开达
参编:江开达,李晓白,司天梅,崔东红,方贻儒
页码:353-354
版本:1
出版时间:2007-05-01
© 2015-2019 天山医学院 XiaBBY#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