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由于粒度很小,而微生物感染机体时可引起炎症反应,在炎症部位细胞的通透性亢进,载药纳米粒可以容易地进入感染部位。纳米粒的表面如果进行化学修饰,如连接上PEG(聚乙二醇)长链,则纳米粒可以较长时间地在血液中循环,最终在感染部位积蓄增加,有利于抗微生物药物的治疗[ 114 ]。抗病毒药物纳米粒载体的类型包括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纳米粒PLGA纳米粒、SLN、清蛋白纳米粒等,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口服灌胃和局部应用等。结果两性霉素聚己内酯纳米粒对无鞭毛体野生株(敏感株)的活性明显优于游离药,表面活性剂普朗尼克F68不影响纳米粒的活性,但相对于游离药物而言,纳米粒对无鞭毛体耐药株的活性没有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