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 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研究者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为早期神经发育异常的结果,进而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该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在于个体的正常脑发育在某些关键时期如胚胎期、围生期等受到干扰,或者个体在青春期时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大脑皮质的重组受损。总之患者在大脑发育期间可能发生了脑结构或脑功能的异常改变,进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这些发育异常可能还包括一些微小的躯体缺陷,例如头围较小,耳位置较低,腭的高度异常,这些均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另外一些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患者的学校记录和家庭记录电影,以调查其儿童早期的发育状况,发现以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其运动、语言和社交发育均落后于其同胞或其他对照者。越来越多的临床前期和临床研究均表明,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功能异常会导致脑发育、神经可塑性及神经连接异常,进而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而且这些营养因子可能还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学中具有价值。 凋亡机制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中也有重要作用,凋亡指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正常神经发育的一种调控机制。有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尸体脑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凋亡相关的一些标记以及凋亡调控蛋白的水平均有异常改变,表明精神分裂症某些皮层区域的凋亡过程失调,凋亡易患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