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受体是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复合物,根据配体的特性可分为3 种亚型: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oxazole propionic acid,A MPA)和红藻氨酸盐(kainate,KA)受体。根据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激动剂药理学和所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特点,将mGluR 分为3 种亚型:Ⅰ型包括mGluR 1和mGluR 5;Ⅱ型包括mGl uR 2和mGluR 3;Ⅲ型包括mGluR 4、mGluR 6、mGluR 7和mGluR 8。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与突触间隙的谷氨酸结合后,开放突触后阳离子通道,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PSC),使神经元去极化,后者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发放动作电位,整个时程仅持续数十毫秒,包括了快速的A MPA 成分和缓慢的NMDA 成分。N MDA 受体由于对谷氨酸的亲和力很高,且解离较慢,能引起N MDA 受体通道的反复开放,所以N MDA 受体介导的突触反应很缓慢,有利于突触后神经元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整合。N MDA 受体通道开放可使细胞内Ca 2 +浓度短暂增高,激活突触后神经元多种Ca 2 +依赖性酶,包括Ca 2+/CaM 依赖性蛋白激酶、钙调磷酸酶、PKC、PLA 2、PLC、NOS 和一些蛋白酶,触发一系列生化改变,导致突触强度的变化,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突
……